鼎帷洞见

冬奥点火创新:给管理者的跨界战略创新参考

 

 

张艺谋总导演说,北京冬奥会的主火炬点燃仪式是一次颠覆性创新,笔者作为战略创新设计的一名业内人士,也非常赞同张导对火炬点燃方式的评价。

颠覆性创新理论是由Innosight公司(创新洞察管理顾问公司)的创始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商业管理教授,创新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哈佛所做的研究工作基础上总结提出的理论。克莱顿指出,颠覆性技术服务于最有利可图的顾客。克莱顿的颠覆性创新理论旨在描述新技术(革命性变革)对公司存在的影响。

1997年,克莱顿在《创新者的困境:当新技术使大公司破产》(The Innovator's Dilemma: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一书中, 首次提出了“颠覆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ies)”一词。他说,反复的事实让我们看到,那些由于新的消费供给方式的出现而“亡”的公司,本应该对颠覆性技术有所预见,但无动于衷,直至为时已晚。

笔者在战略创新方向沉浸多年,大多数领导企业仅仅是输给了这个时代,而非主要竞争对手。本次北京冬奥会点火方式创新就没有在传统道路上做延续性创新,而是一次颠覆性创新,开启了奥运会点火方式的变革。不但将点火方式的美学留给了世界,而且将对中国创新变革者提供方向与模式参考。

 

下面具体分析本次冬奥会点火方式的创新。

 

    
 

01

 
    
颠覆性创新点火

第一、点火方式的颠覆性创新。点火变为没有点火这个实质动作,而是将火炬插入一朵雪花中。由大火到微火,由有各种点燃动作到无点火动作,由回顾各种国家历史文化转为迎向人类共同的未来,是逆向创新思维的体现。

过往冬奥会点火方式的创新也可圈可点,但都尚未体现逆向创新的突破性。如重大历史事件结合点火: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点火仪式:由1980年获得冬奥会冠军的美国队男子冰球队长迈克-埃鲁齐奥内和911救火队员们共同点燃了火炬台的火炬。主火炬躲在地下: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场中央的五环“融化”,冰面状的场地逐渐开裂,而后巨大的火炬从场地中央“破冰”而出完成点火。民族文化特点结合:06年都灵冬奥会,来到了极具艺术气息的意大利,在歌手悠扬的歌声中,在极具艺术感的现场完成点火仪式。

 

第二、主火炬的颠覆性创新:目光可及的隐藏。2008年8月8日晚,当人们沉浸在如梦如幻的开幕式表演中时,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主火炬塔在哪里还是一个谜。实际上,这个重48吨,高30多米的主火炬塔,正横卧在“鸟巢”的顶上。直到204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开始入场,这个庞然大物才开始矗立起来,整个过程仅用了16分钟!

 

而大家还在想冬奥会的主火炬隐藏在哪里的时候,大隐于市正是中国智慧的答案。在《构建一朵雪花》部分中,全部参赛代表团引导牌组成了巨大的雪花台。这朵大雪花加上缠绕的橄榄枝叶,构成了火炬台——它其实早就出现在观众视野里,直到最后的火炬接力,才揭晓了另一重身份。

主火炬:每一片雪花都是90个国家的运动员入场时的国家名字引导牌。据了解,主火炬台直径达14.89米,由96块小雪花形态和6块橄榄枝形态的LED双面屏创意组成,采用双面镂空设计,嵌有55万余颗LED灯珠,每一颗灯珠都由驱动芯片的单一信道独立控制。火炬台要像“钻石般璀璨闪耀”的创意理念,完成了以“数字科技”为载体,以“传统与创新结合”为立意,围绕主火炬台打造璀璨梦幻的冰雪意境,用视觉艺术向世界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文化故事,而这些视觉内容的呈现需要与硬件技术做高度协同和完美配合。

任何点火形式的迭代创新都是微创新,只有点火模式的创新才是真的百年未有。

 

第三、主火炬台设计元素的颠覆性创新举办国特色转变为全体参赛国元素。以往火炬台更多体现主办国的国家特色与设计理念,本次主火炬台则是将所有国家的参赛标牌融入到主火炬台。正如张艺谋导演所说:“以往几乎所有的火炬都是体现自己的文化和设计就可以了,只有我们的火炬写上了所有代表团的名字,是全世界每一朵雪花融汇成的,这是百年来没有出现过的。”主火炬台设计元素上的创新属于集成式创新的呈现。

 

第四、主火炬台设计理念的颠覆性创新。一是国家理念完全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主火炬台非常好地反映了一个共同体的设计理念,是全体参赛国、参赛运动员共同参与创造的产物,这用商业模式的术语可以表达为“参与感”。二是低碳环保理念。巴黎峰会提出了“3060”计划,即2030年碳达峰,2060年形成碳中和,主火炬台的低碳环保非常适宜地迎合了这一诉求。笔者参阅资料,北京奥运会主火炬燃烧一小时需要消耗5000立方米燃气,那么一个火炬燃烧的燃气量最多只能是按照公斤计算了。

 

本次主火炬点燃方式创新将中国新时代的设计理念借助奥运平台传播给全世界。将设计理念与国家理念和全球环保共识融合,属于通常商业模式中的“降维打击”。

 

    
 

02

 
    
点火支持体系的颠覆性创新

 

第一、晚会呈现方式的颠覆性创新。

一是回顾历史与面向未来的创新。从2008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2022年的“一起向未来”,中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坚持不懈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理想的坚定追求者、行动派。过往主办国更愿意展示本国的传统文化,而由于北京成为第一座全球双奥城市,在08年展示了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之后,我们有能力向全球呈现一起面向未来的眺望,我们更是对同一个梦想的追梦者、践行者。这属于晚会主题的延续型创新。

二是人工智能科技的创新。相比2008年奥运开幕式,本次冬奥会参演人数大幅减少,仅3000人左右。人工智能、“黑科技”成为主导,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冰瀑、“迎客松”烟花莫不是“黑科技”的集中展示。升起一个巨大的“冰立方”,在24道激光的“雕刻”中,展开从1924年开始的冬奥之路,一幕幕闪回,直到定格在“2022中国北京”,全程都是高科技的呈现方式。黑科技的美轮美奂属于逆向思维与技术颠覆性创新。

“迎客松”形状的烟花

 

第二、文艺创作的文化自信。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雪花。

参赛90个国家有90朵小雪花。

所有雪花汇聚在一起,就是“燕山雪花大如席”。整场开幕式呈现了奥运冰雪的浪漫与诗意,呈现了中华文化的自信

附注:李白的《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燕山的雪花大大的,宛如一张张竹席,它们零零碎碎地撒落开来,飘荡在轩辕台上。

 

第三、点火运动员的创新。

点火运动员是人类滑雪起源地新疆阿勒泰的越野滑雪运动员迪妮格尔·衣拉木江和北欧两项运动员赵嘉文。

一是非奥运冠军点火。本次奥运点火没有采用杨扬、周洋、王濛、申雪与赵宏博这对双人滑冠军搭档等奥运会金牌运动员作为点火运动员,避免了因对点火运动员的猜想而对点火方式创新的削弱,如18年上届冬奥会-平昌冬奥会开幕式就是由朝韩两国的冰球运动员来完成点火仪式,她们奔向点火的坡道,拾级而上,奔向和平的终点。在金妍儿完美的花滑表演下,她邀请两名运动员共同完成点火。进入新世纪,02年盐湖城、06年都灵、10年温哥华、14年索契开始的冬奥会均由奥运冠军点燃主火炬已经成为惯例。现役年轻运动员替代成名奥运冠军作为点火运动员,未尝不有“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希冀,正是打破惯例,打破既往荣誉与成就,追求不断超越,迎向持续的发展更迭的寓意。

二是00后高颜值运动员代表未来。少年强则中国强。比如北欧两项运动员赵嘉文,其所在项目中国此前还从未有运动员获得过奥运参赛资格。北欧两项是由跳台滑雪及越野滑雪2个项目结合的比赛,属于北欧三国的传统优势项目,要求运动员同时掌握2个项目的技术特点,既需要有跳台滑雪“ 准确的技术动作”,又需要有越野滑雪的“ 体能”。赵嘉文成为了那个创造历史的人,代表中国运动员开始了从无到有,从零开始的“破冰”突破。

 

这是奥运主火炬首次以“微火”形式呈现在世界面前。一簇微火,烛照天地。冰雪之约,向世界展开全新的画卷。

中国的创新之火,也在产业链链主、掌握卡脖子技术、专精特新、科技+资本、硬核科技、长期主义、战略科学家、文化自信等方面徐徐点燃,冬奥会开幕式的颠覆性创新理念也必将引领我们持续创新。

 

 

奥运会主火炬点火方式的创新思想、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值得每一位管理者认真吸收。

更多文章